美术馆

三号和她逛了美术馆。

此前她已经来过一次,说这里面有好些标榜着“现代艺术”的新奇玩意儿,一个人逛完感觉要长脑子了。美术馆外的景观更是一绝,隔江远眺,对岸高楼参差,繁华尽收眼底,只可惜当时天气不好,灰蒙蒙的。但现在秋高气爽,天空湛蓝而清澈,再没比这更适合出游了。

我们都不是艺术爱好者,分不清这个主义那个 -ism,对于画作也仅限于“好看”和“不好看”两种评价,说不出个所以然。但这正好。

两个艺术爱好者逛美术馆,也许是场学术的刀光剑影。艺术爱好者和外行人逛美术馆,则是一路居高临下的压迫。而两个外行人逛美术馆,事情就变得有趣了起来。知识不一定学到了,但氛围一定是轻松的。我们无需担忧看不懂毕加索,或是猜不透桌子上的易拉罐想表达什么,甚至可以大肆嘲笑它们的丑陋,阔谈它们的荒诞。另一方不会在意,反倒乐在其中。

美术馆像是倒立的时间之矢。低层是现代的怪诞艺术,高层则是古代或近代的传统绘画。之前她从下往上逛,这次我们从上往下,这才是正确的时间顺序。

高层的画作中规中矩,属于我们认为“好看”的那类。最高层是中国的传统艺术。往下则是近现代中国对于新式绘画的尝试,上世纪初描绘国内人物风景的油画,革命年代的版画,以及体现建国后风貌的各种艺术形式。

比起传统艺术,我对新式绘画更有感觉,但最为特殊的还属版画。版画不像其他艺术动辄上米的巨幅,只有 B5 纸张的大小,甚至称得上袖珍。它也没有其他艺术般艳丽的色彩,多数只有黑色,或是少得可怜的几个色调。但这简陋的载体背后仿佛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。

版画多描绘革命时期底层百姓的生活。田间耕作的老农,厂里洒汗的工人,残暴的侵略者,反抗的群众。版画是动态的,记录着挥锄的一刻,却让人洞见锄头落地的瞬间。版画是丰情的,老农疲惫麻木,工人屏息聚力,侵略者嚣张跋扈,反抗者视死如归。美术馆甚至展出了部分母版,那是画作的倒模。创作者制成母版,便可快速大批量印刷。版画袖珍,正好易于传播。因此在那个年代,版画是一种高效的宣传手段,即使是文盲也能被其感染。版画的灵魂不止于内容,还在那巴掌大的母版,饱经磨损的母版——这是人民的艺术。

相比之下,传统艺术的水墨画便没有如此触动。虽知道它所绘的是某处的山川秀景,隐约体会到蕴含的所谓意境,好看,但也仅限于此。我不知道它背后的故事,我离那个年代太远了。但新式绘画中竟也有些水墨画,一下却又有了别样的意味。这些水墨画绘的完全是现代事物,耸在田里的高压线塔,繁华初现的都市,或是同样是在山间,谷底却出现了大部开荒劳作的人。我感到亲切,因为其中有熟悉的事物。但水墨的形式又暗示我这应该是古代的,产生一种奇妙的疏离感。

这不禁让人思考:我们对艺术的接受,是因为其内容,还是因为其形式?

转到楼下,我们来到了抽象的领域,谈资也开始充盈起来。如果汤姆猫露出了我们看画时的表情,那他一定是看到扮成杰瑞的小象了。从这里开始,画面逐渐失真。一开始还能看得清轮廓,知道那大概是一个人。随后轮廓内开始扭曲,我虽知道那是人,却不愿承认,毕竟人真长这样是挺恐怖的。之后轮廓也开始消弭,逐渐分不清主体是什么。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些无意义的符号,几个方块,几笔线条,抑或是随意泼洒的油漆。与之一起的还有些装置艺术,桌子上一排的塑料瓶,地上一圈的陶片,甚至几个金属架子。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
后面的这些东西也算是艺术?尽管不愿承认,它们却真实地展出在了这里。它们的背后或许有学者为其奋斗一生,形成某种高深莫测的理论,又凝练成牌子上匪夷所思的介绍词。它们的背后甚至有金主,开出我们一辈子也赚不到的天价。但至少从我们看来,它们不比落地窗外的蓝天更艺术,不比早前在非遗馆看到的一千二百八的卤鹅头更有价值——至少后者的香气充满了整栋楼,馋了我们一路。

话又说回来,我觉得还是圈子的问题。这些俗物乃至丑物,有人肯开出高价钱,有人肯将其供奉起来,说明至少有一个圈子是“认可”其价值的。这种“认可”不一定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其“美”的肯定,也可能来自对其他圈子的拒绝。“认可这些艺术,你便是高雅/尊贵的人了。”有钱人只是有钱,他们又不傻。如果花一点钱能为自己打上“上流”的标签,那他们还是很乐意的。至于这些艺术背后的理论,或许确有其事。但如果没有人开高价接受这些艺术,这些艺术也不会成为主流,除非创作者本来就是有钱人——毕竟人总是要吃饭的。

这不免让我联想起网络上的“梗文化”。圈外人看到“鸡你太美”的衍生品,或许正如我们看到装置艺术般抽象、难以理解。但知道这个梗的人,即便只看到几个符号,看到篮球、中分乃至背带裤的色块,也能联想到这个梗,正如我们看版画时能联想到那个革命年代。一群人共同认同一个梗,便都是“自己人”了。成为“自己人”有许多好处,能形成更亲切的讨论氛围,或是带来利益交换(一键三连)。即便这个梗已被解构得支离破碎,只剩几个抽象元素,即便这个梗的原始含义已被遗忘,它仍是联结圈内人的纽带。

但意义的构建需要权威吗?倒也不见得。同样是一个装置艺术,一个圈子的人认为它有艺术价值,另一个圈子的人也可以觉得它没有价值,赋予它“废物”的意义,把它当成笑料、谈资或是反面教材。正如前面说过,艺术爱好者和外行人逛美术馆是聊不到一块的,他们的圈子不同,不认可彼此对艺术品的看法。两个艺术爱好者是同一个圈子的人,他们逛美术馆有共同的认知基础,可以就此展开严肃的讨论。而两个外行人,譬如我们,又何尝不是如此?我们觉得它们荒诞,无用,我们共同吐槽,形成了“外行人”的共识。

我们拒绝了主流赋予它们的意义,而这个愉快的下午是我们赋予它们的新的意义。

本文列在「生活」分区,因此不是一篇严肃的对艺术的批判或讨论。


作者:hsfzxjy
链接:
许可:CC BY-NC-ND 4.0.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本文不允许被用作商业用途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«Rust 中的隐匿概念 —— Place(位置)

OOPS!

A comment box should be right here...But it was gone due to network issues :-(If you want to leave comments, make sure you have access to disqus.com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