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正在变得不自由——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。这种不自由是从获取内容的角度出发,我们依自己的意愿获取知识/资讯的难度在增加。「中文互联网已死」。优质资源被各大互联网巨头所垄断,人们只能从应用内部访问,并时常受到推荐算法的说教。在巨头领域之外的公网则是一片荒漠,充斥着大量低质量、重复的内容,让秉承自主意志前来探索的人心寒。而在世界其他地方,情况可能没有这么严重,但类似的现象如巨头垄断也是存在的。互联网并不像十几年前我们所憧憬的那样。

十几年前的我们是怎么描绘互联网的呢?一个很有年代感的说法是「互联网让世界变成地球村」。我们相信,互联网最终能将世界上所有人连接在一起。人们可以便捷地让自己的想法为世人所知,人们也可以便捷地获取别人发表的想法。那也是博客和搜索引擎兴起的时代。人们借博客发出自己的声音,利用搜索引擎探索被的站点,从而听到他人的声音。在那个时代,网络是开放、交流、求知的代名词。

搜索引擎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发明。他就像一个近乎全知的守门人,守着世界上最大的书库。无论是谁有任何疑问,搜索引擎都能将其引导到对应的书前,为其解答。但现代人大多很少使用搜索引擎了。为了了解一件新鲜事,或是求解一个问题,他们首先会想到在应用里搜索,而不是去求助搜索引擎。这一方面是智能手机时代培养起的习惯,另一方面也是被逼无奈——书库的书正在减少,或者在腐烂。互联网巨头们纷纷筑起壁垒,将优质的内容限制在自己的范围内,再加上诸如内容农场 1) 一类的东西在作祟,公网上的有效信息越来越少。从全局来看,互联网正在走向割据与封闭。

上古时代的人们对互联网有着乌托邦般的幻想。他们倡导的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虚拟空间 2),被称为「互联网原教旨主义者」。这些人的构想源于他们的现实身份。互联网早期的用户多是有技术背景的 Geeks,或是有意愿探索新事物的人。他们都秉承着所谓的自由意志,是互联网上的住民,也是互联网内容的积极制造者。

但随后资本的入场改变了一切。他们最初和原住民一样,在互联网的蛮荒之原上平起平坐。但随后,他们建立起了庞大的帝国,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互联网的世界。帝国之所以为帝国,与原住民的城邦有着本质的区别。他们的背后是资本家,为了最大化利益,他们发明了推荐算法,并封锁了边境。壁垒的形成使公网重新趋于荒芜,而推荐算法的出现则让帝国内的臣民失去自由意志。这些都让原教旨主义者们很是失望。

互联网巨头的登场不是一件容易评价的事。他们的确做到了原教旨主义意志中的一部分,即让更多的人接触互联网,并降低了彼此交流的成本。这甚至深刻改变了商业、社会甚至国家的运作方式。但另一方面,维持这一切的运转需要巨大的能量。他们需要钱,从而发明了一些令人讨厌的东西。这些东西起初是为了最大化利益,但潜移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。

我不禁好奇,如果推动互联网发展的不是这些巨头,而是原教旨主义者会怎么样。他们缺乏巨大的能量,因此会发展得非常缓慢。但互联网能否始终保持开放的面貌?这也是存疑的。对于现如今发展成熟的互联网,有一描述是「网络是现实的投射和延伸」。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,互联网日渐壮大,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实体,现实社会则开始投射其中。现实中的政治实体会介入,现实中的矛盾会在其中蔓延。互联网可能会再次变得中心化,或是有其他形式的缺陷。无论互联网是以何初衷创立,只要现实生产力不足以支持一个乌托邦的出现,那它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乌托邦。

当然了,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出现也是一个有趣的因素。移动终端促进了传播形式的演变。人们更倾向于在小屏设备上看简短的文字、图片或是视频,而不是长篇大论。这也促使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形式向这个方向转移。传播形式的改变对于内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有着深刻的影响,这点在电视时代就有所体现。生产者开始生产信息密度低的内容,这是传播形式决定的。而相较于纸媒与电视时代,移动互联网将生产者的角色下沉到了更为广泛的人群中,这也使得内容的质量降低。这是高质量内容被稀释的另一个原因。

移动终端的另一个作用是促进了互联网形式的多样化。在上古时代,人们在互联网上能做的事有限,仅限于聊天、发表想法等几种。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为其带来了更多的可能,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中做许多贴近生活的事(当然网络介质的发展也必不可少)。人们在互联网中更多的是生活。原住民们所追求的理想主义范畴的东西,普通人少有顾及,就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。这也是「网络是现实的投射和延伸」的另一体现。倘若始终没有移动终端出现,如今的互联网可能会更加「严肃」,或者稍微符合原教旨主义。如果移动终端先于互联网出现,互联网的原教旨主义本身则可能发生变化。这些也是有趣的思考。

经历过这段美好岁月的老人像反刍动物似的不断把那段记忆吐出来,甜蜜地咀嚼,最后总是加上一句:“唉,那时咋就不懂得珍惜呢?” ——《三体 2》

原教旨主义者对如今的互联网感到失望,但出生在那之后的数字原住民 3) 会觉得这是互联网本来的面貌,并认为理所当然。原教旨主义者终将黯去,或许再没人讨论他们的历史,他们的努力,他们所秉承的信念。到那时,第一批互联网用户所构想的美好世界也便真正死去。

相关阅读

  1. [Content Farm](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Content_farm
  2. 如果想了解他们的相关努力,可以参见[Solid (web decentralization project)](‘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Solid_%28web_decentralization_project%29
  3. [Digital Native](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Digital_native

作者:hsfzxjy
链接:
许可:CC BY-NC-ND 4.0.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本文不允许被用作商业用途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